首页 银行保险 > 正文

世界微头条丨恒生中国积极推进“蓝碳+绿碳”生态修复项目

中国银行保险报网讯 (记者 张瑾)

近年来,绿色发展观念逐步深入人心,“绿碳”和“蓝碳”也逐渐从概念走向行动,成为金融机构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抓手。

日前,记者从恒生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生中国”)了解到,2022年,恒生中国推出升级版“种未来”项目,以“蓝碳+绿碳”双概念在福建和四川两地开展保护生态、应对气候变化的生态修复项目。据估算,相关项目在未来30至40年内预计可实现固碳量7550吨。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打造生态修复“试验田”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的定义,“蓝碳”是指利用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海洋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绿碳”则是指充分利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来吸收并储存的二氧化碳。

“恒生中国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公益性活动,简单来说,就是两个着手点——‘蓝碳’和‘绿碳’。”恒生中国副董事长兼行长宋跃升介绍,升级版“种未来”项目一方面在福建省罗源县推进100亩红树林的种植、管护、补植,有效清除外来入侵物种互花米草,助力恢复当地滨海湿地红树林生态系统;另一方面,在四川省平武县的500亩土地上人工种植冷杉、桦木等苗木共计28750株,助力恢复当地珍稀和濒危物种及其他野生动物的栖息地。

“知易行难,要将破坏的生态系统重新恢复成理想的状态,需要多方的努力。”宋跃升说,恒生中国就是要在政府、公益组织之外,发挥市场的力量,进行更多的探索。

对于社会力量参与生态修复,SEE基金会红树林保护科学顾问、厦门大学教授王文卿认为,“政府主导的修复项目通常规模较大,虽然成效也很显著,但由于影响修复成效的因素复杂,受制于资金使用及时间的限制,一些创新做法无法实施,迫切需要找到小的‘试验区’,探讨一些新的修复模式。社会资金可以发挥其灵活性,对政府主导的修复项目是很好的补充。”

以恒生中国在四川平武县的探索项目为例,随着各类冷杉、桦木等苗木慢慢生长,附近大熊猫、羚牛、岩羊、林麝、川金丝猴等栖息环境“破碎化”“孤岛化”的情况正逐步得到改善。与此同时,当地伐木工人在“变身”为护林者的同时,也获得了新的收入来源。

打破传统红树林种植模式

红树林作为重要的“蓝碳”生态系统,在固碳储碳、应对气候变化和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自然资源部联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的《红树林保护和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年)》提出,到2025年,我国计划营造和修复红树林面积1.88万公顷,其中营造红树林9050公顷,修复现有红树林9750公顷。

“不仅要有效扩大我国红树林面积,还要提升红树林生态系统质量和功能。恒生中国在福建省罗源县的‘种未来’项目,在传统‘种树’的基础上又向前迈了一步。”王文卿告诉《中国银行保险报》,不同于种树的传统治理模式,“种未来”项目一方面从基础做起,厘清了种树与红树林湿地地貌单元的完整性、生物多样性维持的关系;另一方面,基于红树林种植“三分种、七分管”的特性,对当地村民进行管护培训。

“从我们的调查看,部分地区的红树林种植项目称不上成功,整体成活率偏低。而在罗源湾,这一境况有了很大改善。”王文卿表示,通过“宜林则林,宜滩则滩”的科学管控,“种未来”项目组于2022年6月在罗源湾巽屿村种下的树苗成活率超过了90%。

据悉,该项目组目前正加快编制红树林种植技术手册,帮助当地百姓更好地掌握相关科学种植、管护方法。同时,该项目组还积极引导附近村民开展滩涂贝类生态养殖及生态旅游开发工作,进一步助力改善当地村民的就业情况及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愿意担当探路人、先行者,为绿色发展贡献出自身的独特价值。”宋跃升表示,恒生中国将进一步探索生态保护的创新路径,将“种未来”项目持续、稳定地推进下去。

关键词:

最近更新

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版权申明 网站地图 联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23 创投网 - www.xun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39 60 29 14 2@qq.com
皖ICP备202200996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