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银行保险 > 正文

观速讯丨透视理财产品提前终止

□本报记者 胡杨

自2018年资管新规发布以来,理财投资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1元起购”的理财产品让投资理财更加亲民。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已达到9671万个,延续连年增长态势。随着投资人数的节节攀升,银行理财市场任何“风吹草动”都牵动着投资者的情绪。

最近,“部分理财产品又现提前退场”再次引发广泛关注。为什么理财产品会出现提前终止的情况?“提前终止”意味着什么?所购产品如果提前终止,投资者需要怎样应对?带着投资者普遍关心的问题,《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进行了多方采访。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为何会选择提前终止?

按照普益标准的监测,2023年以来,全市场累计约有300款理财产品提前终止。一般而言,理财产品说明书中会详细列示:当遭遇不可抗力事件、国家金融政策调整、所投资产信用状况变化等导致产品无法存续、继续存续无法实现投资目标时,产品管理人将有权按照产品资金的实际运作情况,主动终止产品。

从产品提前终止公告中不难发现,产品提前终止的原因主要有三,但核心均在“保障投资者权益”:一是经产品管理人综合研判认为,因后续存在不可控市场因素,提前终止产品比维持产品运作更有利;二是该产品的投资业绩不及预期,触发了部分提前终止条款;三是因为产品规模大幅下降,导致产品规模过小甚至可能无法支撑产品运作成本,为保障投资者利益,从而进行提前终止操作。

据普益标准高级研究员秦婧观察,近期,部分机构产品提前终止与产品规模下降有一定关系,当产品规模下降到一定程度,产品组合的配置选择将更为受限,配置分散度也会降低,进而增高产品风险;同时,规模的减少也会降低机构管理费用的收入,甚至造成收入无法覆盖成本的情况。

提前终止一定意味着产品表现不佳吗?

从实际情况来看,银行或理财公司主动对产品按下“终止键”,并非因产品短期业绩不达标或运营管理出现问题的逃避之举。

某银行理财子公司内部人士告诉记者,理财产品终止本身是一个比较常规的操作,大多数是因为产品规模太小,参考监管对公募行业迷你基金清盘处置要求,规模太小不利于后续投资管理,从保护投资者利益出发,所以提前终止。

“少数产品选择提前终止,意味着该产品终止策略优于存续运作,这对多数投资者来说并非坏事。”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对记者表示,此前,受特殊环境影响,市场波动加剧,导致部分理财净值波动加剧甚至出现浮亏,这正是考验理财产品管理能力的时候。

理财产品提前终止有哪些意义?

从投资者权益保护的角度来说,理财产品提前终止的核心是基于机构专业的判断,以保证投资者利益最大化为目的进行的操作。一方面,机构基于专业的判断,可以帮助持有相应产品的投资者提前规避上升的投资风险,避免潜在的进一步损失,保障投资者权益;另一方面,有助于投资者将资金投入更具竞争力的优质产品中去。

对于银行或理财公司来说,及时终止个别理财产品,也有益于理财机构保持经营质效。秦婧认为,一是有利于理财机构将资源集中到优质产品的运营中,节省精力打造拳头和绩优产品;二是有助于自身积累产品创设及运作经验,更有针对性地对理财产品线进行调整布局,创设出更符合客户需求和市场趋势的新产品;三是可以更专注于投研能力、风险管理能力、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等内部提升,强化机构核心竞争力;四是有利于机构在“真净值”时代积极适应新的市场特征,通过良性的行业合作与竞争探索创新产品,推动理财产品转型升级,做精做优产品体系,促进理财业务高质量发展。

所购理财被提前终止怎么办?

正如近期多家银行及理财公司所采取的行动——在产品提前终止前,银行及理财公司会按照产品说明书约定条款,提前在公开渠道发布公告。同时,理财经理也会主动联系相关客户,告知产品提前终止事宜和资金到账事宜,为投资者提供新的资产配置建议。

为更好地寻求投资者理解,秦婧建议,银行及理财公司首先应对投资者可能出现的疑虑进行及时解答,向投资者详细分析产品提前终止的主要原因及底层逻辑;同步通过自有宣传渠道或权威媒体资源,及时发布相关主题文章,避免市场误读。另外,渠道端理财经理应向客户提供顾问服务,主动帮客户重新规划资产配置方案,为其选择更稳健的替代产品,让投资者感受到有温度的理财服务。

机构应如何减少产品提前终止?

尽管不必谈“提前终止”色变,但为了打造更为稳健、安心的理财投资旅程,银行及理财公司增强自身硬实力,才能赢得投资者长久青睐。在全面净值化时代,理财机构需切实提升宏观经济与大类资产研究能力、资产配置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合理布局产品类型和投资方向,规避业绩压力导致的产品提前终止。

具体到落实层面,秦婧认为,一是加强内功修炼,深化宏观研究、行业研究、大类资产研究,积极寻找行业轮动和风格切换中的阶段性投资机会;二是采取灵活稳健的投资策略,谨慎选择投资标的,合理设置产品业绩比较基准,平衡收益与风险,尽量降低产品净值波动;三是加强风险内控管理,完善直投资产、外部合作机构、代销产品的筛选准入机制,持续进行风险评估、跟踪、预警和整改,根据风险事件及时调整产品仓位、投资策略以及产品发行计划,保证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关键词:

最近更新

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版权申明 网站地图 联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18 创投网 - www.xun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39 60 29 14 2@qq.com
皖ICP备202200996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