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银行保险 > 正文

环球快消息!划分不同阶段,解决网约车保险痛点

□马达

随着共享经济模式的主流化,网约车行业得到了飞速发展,然而网约车保险却并未同步跟上。网约车的投保比较混乱且无适当产品,出险时的责任分配、车辆使用性质判定等问题已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

网约车保险发展痛点


(相关资料图)

近两年,越来越多的私家车主带车加盟网约车平台,这类网约车车辆上路接单时,其风险明显高于普通车辆,发生损失的概率也相应增大。数据显示,在滴滴出行、美团打车这类网约车平台中,有70%-80%的网约车车主使用的是自有车辆。作为网约私家车来说,其投保就比较特殊了,需划分营运与非营运状态。私家车在自用时间段时,属于非营运机动车辆;私家车在连入网约车平台接单、送客的时间段内,属于营运机动车辆。也只有当私家车从事网约车服务过程中出险并造成人员受伤或财产受损时,才会面临保险理赔的困境。这也是笔者要着重讨论的行业痛点问题。

痛点1:理赔风险增高

网约车是个新生事物,在现阶段,保险公司仍处于信息劣势地位,理赔链条长且无法与网约车平台实时对接数据。大多情况下,保险公司只能依据查勘人员现场询问网约车车主或车上人员的方式,判定发生交通事故时的车辆运营状态,判断方式较为主观。如果司机事先与乘客、行人等受害者协商好,一致对外否认车辆的运营关系,大概率会按照私家车保险合同理赔,骗保行为必然会提高保险公司理赔风险。

痛点2:现行费率与兼职“中间态”风险不匹配

大量网约私家车介于营运性与家庭自用性之间的“中间态”场景,这使网约车的保险选择陷入尴尬境地。对于兼职司机来说,其出车时长短于全营运司机的出车时长,车辆风险明显不同于传统出租车,也不同于私家车辆,其风险发生率随载客次数的变化而变化,所以费率厘定不能单纯按照常规机动车商业保险的设计思路。当前,不论网约车投保营运车险还是非营运车险,都会造成对价平衡原则失衡,无法完全转移风险。

痛点3:缺乏全面覆盖网约车运营风险的保险产品

目前,我国网约车保险产品仍不成熟,要么是司乘意外伤害保险,由平台投保或个人自行购买,类似于常规的交通工具意外险;要么是传统的以年为缴费期间的营运性质车辆保险,与网约车的兼职性质匹配度较低,没有突破传统营运车辆保险设计的瓶颈。

拿司乘意外伤害保险来说,这类产品的保障范围非常窄,只保障乘客上车至下车过程中的风险,其他阶段风险没有覆盖到。该险种的保障期间从车主成功接单开始,但是我国网约车司机抢单情况颇为普遍,由于司机需分散精力看手机接单和寻找乘客位置,注意力不集中加大了网约车的运营风险,那么保险条款是否覆盖司机在抢单期间发生事故的赔偿责任?在司机抢到单后到接到乘客之间发生事故如何处理?送客结束后到下一订单成立期间的风险性质如何界定?根据《美团打车服务合作协议》,网约车送客结束后的待接单阶段,属于车主个人行为,与平台无关,此阶段风险由车主负责。可见,网约车平台提供的保险产品大多只涵盖接客到结束这段服务期间,无法全面覆盖网约车的运营风险。

发展痛点的解决方案

(一)搭建跨行业数据共享平台

目前,各地网约车规章均要求网约车车辆“统一安装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车辆卫星定位装置”,这为收集投保车辆行驶过程中的相关数据做了事前准备。例如滴滴研发的“滴滴护航”系统,主要利用GPS、陀螺仪等传感器,搜集网约车车辆行驶路线、行驶里程、行驶速度、加油及刹车习惯等数据,检测司机是否存在超速、分心驾驶、疲劳驾驶等危险驾驶行为,反馈后台,并提醒司机安全驾驶。所以,相比于常规出租车和私家车,保险公司在数据获取方面的障碍可以被扫除,个性化产品开发的可操作性变得更强。若保险公司获取网约车行程中的在线运营数据信息,就可以实时了解网约车的车况信息与开车习惯,监控网约车车辆风险,使得评估驾驶行为更具智能化,解决过去精确度不高、及时性不强的弱点。同时,这让保险公司在网约车业务承保与理赔方面更加快速、透明,对保险业降低理赔成本和防范欺诈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只要遵循“多方合作、协同治理、高效联动”的理念,就会使保险公司在网约车保险中的地位变得更加主动。

搭建信息共享平台是各方共同努力的结果。因此,应强化涉及网约车业务各行业的责任意识,网约车平台或是公安交通监管部门可以将掌握的网约车行驶信息与保险公司互通,尝试建立部门、平台、司乘、保险公司多方的保险信息共享机制,搭建信息联动渠道,开发相应的统计平台,实现数据互通、对接,保险公司便可通过信息联网掌握车主的营运时长与行车状态。通过数据收集处理,将提高保险公司对网约车运营阶段定价的精准度,实现保险业与网约车行业的合作共赢。

(二)研发网约车专属保险产品

1.转变设计理念,分段划分

网约车运行的各个阶段不同,各期间面临的风险也不同,应区分对待网约车的运行阶段。美国加州拆分了网约车的服务过程,把网约车载客服务过程细致划分为叫车、等车和乘车三个阶段,并分阶段计算保费,这样设计的保险产品更为契合网约车的特点。为此,我国可借鉴美国经验,摒弃原先按车辆所属性质设计险种的理念,根据实际使用情况,科学划分网约车的保险期间,合理设置各保险期间的保障内容,全面覆盖网约车风险。具体设计可如下:

第一阶段为自用期,即网约车司机端的APP保持关闭状态,车辆仅供车主个人使用。第二阶段为等待期,即司机打开APP开始使用软件到接受订单前。此时车辆性质变更为营运车辆。第三阶段为迎接期,司机接受乘客的订单后,准备开车前往乘客所在地,此阶段乘客并未上车,司机空车运行。第四阶段为载客期,从乘客上车到其安全到达目的地为止。第五阶段是乘客到达目的地且离开网约车时,司机要么就退出APP停止接单返回第一阶段,要么处于第二阶段状态等待接下一单。需要注意的是,关掉APP即为恢复自用状态,若处于第二阶段状态,虽然车上没有乘客,但也应被判断为营运状态。

按照这种“分段式”的设计理念,对个人使用阶段采用传统非营运车险定价模式,对营运使用阶段采用专属网约车的定价标准,使保费计算更为精准,对车主也公平合理。此外,美国一家保险科技公司Slice提出了按“份”投保,为网约车提供承保期间定制化服务。当车主需要保险保障时,只需要点击APP激活营运性质保险开关,保单即可生效,开始提供保障服务;按下关闭按钮,即可停止提供营运性质保险。Slice通过将保险区间碎片化,满足了客户短期标的性质变化的保险需求。英国的Cuvva公司在此基础上,将保险区间更加细分到小时、天、周,可以选择分段投保营运车险,这一设计契合了网约车运营特点,值得我国保险公司尝试。

2.丰富各阶段的保障内容

网约车车辆各阶段面临的具体风险不同,需根据实际情况分阶段选择不同性质的保险,保费标准也会根据车主的不同情况确定。第一阶段和第五阶段,司机使用车辆主要出于个人目的,并没有服务于网约车平台,车辆是非营运状态。网约车司机自身对这两个阶段的风险负责,除了强制投保家用交强险外,可以根据司机自身需要自行购买私家车保险。

营运性质的网约车保险期间应限定在平台使用期间,即从司机打开APP接入网约车平台开始到送客结束退出接单平台的几个阶段。第二阶段,网约车处于等待接单的过程中,车辆从此开始就是以营运为目的。这一阶段,车辆的状态有可能在运行,也有可能是静止的,此阶段车辆风险系数较小。第三阶段,接单后到乘客上车之前,此阶段乘客并没有上车,网约车是上路运行的状态,本阶段和第二阶段应包含的险种大致相同。第四阶段,乘客上车到下车期间,是保险应着重保障的阶段,此阶段除了面临前两阶段的风险外,还存在乘客的人身财产安全风险。以下险种,除了部分强制投保外,司机或平台可以自行搭配选择保障内容(见表)。

此外,针对网约车出行涉及的各项增值服务需求,保险公司的设计构想不应只局限于当前已有险种。在完善平台、司机与乘客基本保障需求的同时,保险公司可以尝试研发定制型保险产品,推出网约车专属的创意性险种。例如推出下单应答超时保险;或者为乘客提供配套的送机、送站延误险产品;或者发生意外事故致使司机、乘客无法工作导致收入减少,为其推出误工险等,提供更多的附加服务。

(三)科学厘定费率

网约车不同于普通车辆,网约车平台掌握着营运期间的大量数据,可以通过对网约车车辆的行驶数据监控,运用大数据分析其驾驶习惯与车况信息,设定科学合理的费率价格机制,有助于保险公司精准科学化定价、快速理赔。

美国保险公司Metromile和英国保险集团Norwich Union都借助智能手机、车载设备等数据记录器,记录驾驶者的行车时间、行车里程和驾驶习惯等各项驾驶行为信息。综合网约车的各项行驶数据,保险公司再根据车主的驾驶行为风险进行智能评分定价,以此提供网约车保险产品。我国保险公司也应与网约车运营平台合作,通过平台内部的驾驶行为数据或由保险公司统一收集数据,来保证网约车风险与保费相平衡。

对于网约车接入平台后的营运部分,保险公司可以选取驾驶时点、驾驶区域、驾驶里程、营运时长、接单数量、行车速度、三急(急加速、急刹车、急拐弯)次数、违章次数等驾驶行为指标,以及车辆的使用年限和以往的投保情况、主要行驶范围、事故情况等方面的客观信息,量化驾驶行为,建立驾驶行为评分模型,根据评分计算出相应的费率调整系数。驾驶行为评分越高,适用的费率就应越低。

总之,在保险公司、网约车平台等多方努力下,网约车保险一定会得到更好发展。

(作者系大连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

关键词: 保险公司 第二阶段 全面覆盖

最近更新

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版权申明 网站地图 联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18 创投网 - www.xun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39 60 29 14 2@qq.com
皖ICP备202200996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