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银行保险 > 正文

全球速读:从《保险日历》看 保险文化传播力


(相关资料图)

□本报记者 方磊

近日,由中国人民保险博物馆编纂、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的《保险日历》面世发行。以日历形式出版的保险类文创产品在业内尚为鲜见。通观《保险日历》有不少令人耳目一新的保险文化呈现与传播尝试。传播力需要讲究它的意义和价值,具有意义与价值的传播才具有有效传播力。在这一点上,《保险日历》的出版给保险界的文化输出提供了一些可借鉴的思路。

首先,选用日历这种文创载体使得保险文化输出有了连续性和长期性,而持续输出比间歇性传播有着更鲜明的效果。今天,翻看日历仍然是不少人生活习惯之一,这使得拥有《保险日历》的人很大程度上对保险文化有了持续性了解,《保险日历》更大限度、更为饱满地阐释保险文化,使人们在不经意间接受保险文化形成一种日常行为习惯。润物细无声般的传播力是较高的有效传播境界,从这个角度上说,《保险日历》比有些保险文化宣传的纪录片、画册更具简洁、凝练的优势,短小精悍,易于令人们接受并记住。而长期这样碎片化文化的输出,总体上又不失传播的规模性。

其次,《保险日历》提取的保险文化史料内容经过甄选,主题内容有意义、有趣味、便于记忆,这都使得有效传播力容易实现。《保险日历》在保险历史长河中,淘洗了365件重大事件与史料,都是具有不可替代的里程碑事件。在凝练保险历史文化的同时,又适当融合有关保险知识。

例如:世界上最早的保险单——“圣·克勒拉号”商船的“古柯”货物保险单的来历。该保险单实际上是为期6个月的承诺文件,支付107里拉。这张保险单是用拉丁文书写的,出现三次“promitto”,即“承诺”。

再次,《保险日历》在文化传播上结构逻辑上自成一体。不是通常所见的,以时空为序的大事记体或者是年谱体,而是蕴涵着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相结合内在联系。从这种逻辑空间上梳理最大优势在于读者更容易记住历史节点的事件或人物本身,而这些节点的人与事正是文化与历史的坐标,串接起中外保险文史脉络。

例如:中国保险史开端的广州“谏当保安行”,在简短的文字中,对时代背景和诞生因缘进行了准确的表述:尽管广州成为对外开放的唯一口岸,但中英之间的贸易由英国的东印度公司与中国的广州十三行把持,为解决采购中国茶叶的贸易逆差,英国开始大量走私鸦片,繁忙的飞剪船在广州口岸进出,这也为早期中国保险的产生埋下了种子。1805年,英商谏当保险行,或称“谏当保安行”,也称“广州保险社”,在广州设立,中国近代保险业拉开序幕。

最后,《保险日历》文案在文化传播形式上吸取了某些传播载体中刻板僵化的教训,在编纂形式上以一天一事、一图、一谚语“四个一”的编排形式,构成日历的流动感。配图有的来自世界名画,有的是首次公开发表,通过生动鲜活的视觉展示,进一步增强日历可视感。最终,使得保险文化历史传播更为高效,在适宜呈现形式的延伸中,使受众愉悦中收获了保险知识。

作为保险文创的一种尝试和创新,《保险日历》在文化传播方式上做了有价值的探索。期望保险界在保险文化传播力的实践上有更广阔的视野,更新的突破,以让保险文化更好地发扬光大。

关键词: 保险文化 中国保险 保险知识

最近更新

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版权申明 网站地图 联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18 创投网 - www.xun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39 60 29 14 2@qq.com
皖ICP备202200996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