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银行保险 > 正文

每日速读!发展绿色金融的机遇与挑战

□常海中 王欢


(资料图片)

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绿色金融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联合国测算,要实现《巴黎协定》的气温上升控制目标,全球需总投资约90万亿美元,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同样需庞大的资金投入。未来30年内,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所需投资逾100万亿元。这对绿色金融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绿色信贷与绿色债券最具代表性

自2020年9月我国提出“双碳”目标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转型驶入快车道。作为达成“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构建绿色金融体系有助于引导社会资源向绿色产业优化配置,建立起校正环境污染和温室效应等负外部性的经济机制,将企业产生的环境成本内化到自身的成本结构中,同时对企业减轻环境耗损的经营行为给予相应激励,最终阻断企业的环境逃离行为。

我国对绿色金融的顶层设计可追溯至2015年,当年首次提出了建立绿色金融体系的总体目标。一年之后发布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为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保障,其中明确定义了绿色金融是指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绿色金融内涵广泛,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ABS以及碳金融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我国绿色金融体系中,绿色信贷与绿色债券最具代表性。

基于我国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结构,绿色信贷在绿色融资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我国已建立了以《绿色信贷指引》为核心,绿色信贷统计制度与评价制度为基石的较为完整的绿色信贷政策框架体系。目前我国绿色信贷规模稳居世界第一且持续高速增长。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中国绿色贷款余额约18万亿元,近三年复合增速达25%,大幅领先全量贷款增速。从用途来看,近一半的绿色贷款被投放于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产业,其次是清洁能源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绿色信贷定价利率虽普遍低于普通贷款,但绿色信贷不良贷款率显著低于普通贷款。根据中国银保监会披露,近5年绿色贷款不良贷款率均保持在0.7%以下,远低于同期整体贷款不良水平。受益于资产质量优异及其带来的减值损失压力小,绿色信贷综合收益高于传统对公信贷。若今后绿色信贷风险加权系数下调,则其综合收益优势将进一步提升。

我国绿色债券市场规模虽远不及绿色信贷市场,但增长迅猛,2021年境内绿色债券发行超6000亿元,同比增长180%。工商企业占据着中国绿色债券发行市场的半壁江山,其中以国有能源企业及城投为主导,二者亦为2021年绿色ABS发行“井喷”的主要发行人。

须开展前瞻性环境和气候风险分析

在绿色金融发展中,金融部门除了提供资金满足绿色低碳投融资增量需求,还需重点防范和管理气候风险引致的转型风险,即在实体经济向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因政策、技术和市场认知变化,给某些企业、产业带来的风险以及由此转化而来的财务与金融风险。譬如,在实现“碳中和”目标期间,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需求会大幅减少,其价格亦会持续降低;碳市场价格面临长期走高趋势,大量高碳企业必须支付更多成本来购买碳配额。在这些转型因素驱动下,煤炭、石油以及仍使用高碳技术的金属冶炼、石化、水泥等行业均可能出现成本大增、利润下滑甚至亏损破产。对金融机构而言,这些风险会体现为贷款或投资损失。过去几年,一些国外央行已开始强调金融机构开展环境和气候风险分析的重要性。当前我国金融监管当局应明确要求金融机构开展前瞻性的环境和气候风险分析,加强能力建设。

我国绿色债券扩容空间极大,但亦要防范“漂绿”现象。2021年底,我国绿色债券余额占主要信用债总存量,即“绿色含量”,仅为2%,远低于同期金融机构绿色信贷在总信贷中高达8.3%的比例,未来我国绿色债券占债券总规模比重有望大幅提升。随着国际绿色债券市场蓬勃发展,“漂绿”现象开始突显。监管部门应当借鉴国际绿色债券市场“漂绿”教训,令企业和金融机构充分披露碳排放信息,杜绝“漂绿”现象。

碳市场通过市场化手段将温室气体外部性影响内部化和显性化,是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工具。在现存8个试点区域碳交易市场基础上,2021年7月我国正式启动全国碳市场,首批纳入全国碳市场企业CO2排放超过40亿吨(约占中国碳排放量的40%),成为全球最大配额体量的碳市场,初期覆盖发电行业,未来将扩大至建材、钢铁等7个行业。经过十年发展,我国碳市场建设虽取得一定成效,但相比成熟碳市场,我国碳市场金融属性建设仍然任重而道远。欧盟碳市场是全球最成熟的碳市场之一。2005年4月,欧盟排放权交易体系(EU-ETS)在推出碳排放现货的同时推出了碳期货、碳期权等衍生品,衍生品市场快速发展且交易活跃。2021年,我国9个碳市场加交易量不到100亿元人民币,而欧盟碳市场在碳期货带动下已超过6800亿欧元,相差悬殊。与现货相比,碳期货、碳远期等金融衍生品具有明显优势,一是提高市场活跃度,增加市场流动性;二是实现碳配额价格发现,降低价格波动风险。惠誉博华预计未来我国将积极推动碳金融工作开展,着力推进碳金融业务创新,适时推出碳期货、碳期权等碳金融衍生品,同时支持与引导各类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实现全国碳市场主体多元化。

(常海中系惠誉博华工商企业部执行总监,王欢系惠誉博华结构融资部副总监)

关键词: 金融机构 债券市场 风险分析

最近更新

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版权申明 网站地图 联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18 创投网 - www.xun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39 60 29 14 2@qq.com
皖ICP备202200996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