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银行保险 > 正文

【聚看点】记者观察:从人机交互到人“人”交互


(相关资料图)

□本报记者 苏洁

近日,“邮储银行数字员工”应用落地河北雄安,深度融合虚拟现实、数字人、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为客户提供更温暖、多元化、沉浸式的服务体验。

众所周知,数字员工可以不间断地工作,能够同时处理多个任务,并且可以快速切换任务,不会出现疲劳或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数字员工可以长期使用,替代多个人工岗位,进一步降低了企业的人力成本。并且不会受到情绪、疲劳、压力等因素的影响,能够始终保持高度的专注和准确,避免人为错误的发生。

正因为看到了数字员工的诸多优势,近年来,银行业保险业纷纷布局数字员工。在银行业,几大国有银行之外,头部股份制银行如招商银行、浦发银行、民生银行、平安银行等也积极探索应用数字员工。一些中小银行、互联网银行也在积极开拓数字人业务,并且更有“科技范儿”,比如百信银行推出的银行业首个数字人直播服务,将人工智能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用户24小时全天候直播间与百信银行数字员工进行实时互动。在保险业,太保、人保、国寿也发力数字员工,用于保险业务流程的优化提效。

可以预见,未来金融行业的商业模式和服务形态已经在悄然变化,智能化时代,人机交互重新定位于人与“人”(虚拟数字人)这种更为自然的交互形式。

尽管数字员工发展前景广阔,但想要全面落实虚拟数字人仍面临一些挑战。如技术层面上,AI还处于发展阶段,数字员工还无法真正接近人的真实自然,如表情管理、感知互动上还缺乏很多的亲和力。安全性上,有关的内容安全是数字员工监管和治理的关键,未来如何监管、怎么监管值得思考。

因此,在合规的框架下进行创新尝试,将是未来人工智能应用于金融行业的主基调。大模型在深入金融行业的过程中,要进入专业场景需要具备大量行业知识,即使是通用场景和环节,也需要与金融行业实际情况进行适配,形成具体解决场景下游任务的能力,才能真正成为生产力工具。此外,将生成式AI具有的隐性知识和推理能力,要与金融知识库显性知识进行的有效融合,在这个过程中,在数据战略基础上同样考量知识战略的搭建与落地。

易观近日发布的《中国数字员工市场发展及企业数字员工落地建议报告》指出,尽管一些金融机构的数据治理工作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行业整体的数据治理、数据资产化进程仍处于初期阶段。随着生成式AI、大模型逐步在金融领域落地应用,未来AI训练更加依赖于大量高质量的金融数据,而目前金融系统多、数据散乱的问题依然存在。

机遇与挑战并存。可以肯定的是,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未来金融领域会有更多的虚拟数字员工出现,为客户带来多样化的数字体验。

关键词: 中国创投网 银行保险

最近更新

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版权申明 网站地图 联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23 创投网 - www.xun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39 60 29 14 2@qq.com
皖ICP备202200996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