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银行保险 > 正文

记者观察:理财“拼团”可行吗?


(资料图)

中国银行保险报网讯【记者 胡杨】

万物皆可“拼团”,这股风如今也“刮”到了银行圈。近期,部分银行推出“拼团理财”活动,组团成功后,投资者可享受额外福利。

以江浙地区某城商行为例,这家银行在活动规则中明确,持有该行账户的客户可以成为“团长”,仅持有该行电子Ⅱ类账户未持有南京银行实体借记卡的客户可以加入并成为“团员”。7月1日—31日活动期间,团内客户使用该行电子类账户成功认购符合条件的理财产品并起息,成为南京银行投资客户,可享受对应拼团成功达标人数的活动福利。

而另一家区域性银行也在分行范围内开展过“拼团理财”,活动对象为未在该分行购买过理财、基金的客户和购买过但目前余额在1000元及以下的客户。参团人员达到20人次以上,即可参与抽奖。

与其他领域的“拼团”活动类似,理财“拼团”同样是一种营销方式,通过“老带新”实现更低成本的获客拉新。从几家银行的“拼团”规则来看,设置门槛多在10—20人左右,一旦组团成功将产生一定的“裂变”效应,显著提高理财产品的获客效率。

去年以来,受市场波动影响,银行理财曾经历两轮较为集中的赎回,对理财存续规模和新发产品节奏都产生了一定影响。自2022年11月的一轮“赎回潮”之后,银行理财规模于今年2月末才实现了首次月度环比正增长,环比增幅为0.57%。

在这种背景下,各银行或理财公司“奋起”拓客也在情理之中。需要注意的是,银行理财与其他生活用品或一般服务不同,必须考虑风险防范与合规性,否则将造成金融消费者的损失。更重要的是,相较于公募基金等其他财富管理类产品,银行理财面向的主要客群风险偏好更低。《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2年)》显示,截至2022年底,持有理财产品的个人投资者中,数量最多的是风险偏好为二级(稳健型)的投资者,占比达到35.44%。

银行理财投资者整体风格偏向保守,要求各银行和理财公司必须重视投资适当性管理,避免在“拼团”的过程中让社会公众选择风险收益与自身风险偏好不匹配的产品,从而引发权益侵害和财产损失。

资管新规之后,银行理财行业打破刚性兑付,进入良性发展“快车道”,但“买者自负”的前提是“卖者尽责”。“拼团”营销不能省略适当性管理环节,一方面,投资者要清楚了解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销售机构则要对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有全方位的了解和掌握,并做好对应的分类管理;另一方面,投资者要充分了解投资产品的风险评级,机构也需要充分揭示,做好产品分级管理与信息披露。

关键词:

最近更新

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版权申明 网站地图 联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23 创投网 - www.xun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39 60 29 14 2@qq.com
皖ICP备202200996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