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银行保险 > 正文

企业“漂绿”危害深远

□郑挺颖

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稳步推进,国家“双碳”目标的明确,绿色发展越来越深入人心。无论是政府部门、媒体,还是相关金融机构,都对实现绿色化转型的企业青眼有加。

绿色化是我国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上至中央,下至地方,各级政府都对绿色企业的长远发展比较看好,也愿意予以积极扶持。

举个例子,某企业如果属于绿色企业,它就很可能在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中优先得到重视,并获得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配套资金。从媒体的角度来看,这些在绿色化转型中领先的企业,代表着未来,自然愿意向读者介绍其先进经验,绿色化企业可以获得更高的品牌美誉度。市场里的投资者,也会充分考虑绿色元素赋予企业的竞争力,让这些企业获得更加有利的投资条件。例如,按照相关的绿色金融政策,获得银行机构的优惠贷款。

与此同时,国内消费者选择绿色产品的意愿逐年递增,绿色消费的理念受到年轻消费者的高度认同,也让企业更加愿意从绿色的角度来争夺市场。例如,在欧洲,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比较强烈。消费者在购买同类商品的同时,除了考虑商品的价格,还会仔细浏览商品的碳标签,选择碳排放量更低的商品。随着欧盟接下来要推出碳关税,更多的中国出口企业必须认真审视自己企业的绿色化成色。

因此,许多企业对自身进行绿色化改造,在技术和管理上下功夫,不断进行技术改造,优化管理流程,减少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降低能耗,尽可能使用可再生能源,并努力消灭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隐患……

然而,也有心思活络的一些企业管理者,投机取巧,在“染绿、刷绿、漂绿”的错误方向上发展。

“染绿、刷绿、伪绿、漂绿”这几个词的意思差不多,大意是指一家企业宣称保护环境,实际上却反其道而行,实质上是一种虚假的环保宣传。

“漂绿”的实际操作,其实也非常简单。有学者专门总结了十种常见类型:公然欺骗、双重标准、政策干扰、前紧后松、故意隐瞒、本末倒置、声东击西、空头支票、模糊视线和适得其反。

在“漂绿”的1.0阶段,大多数企业的方式还是比较简单,就是其高管站出来自吹自擂,大开空头支票,或者利用信息不对称,只谈企业绿的方面,不及其余,给受众造成“这家企业很绿色”的错觉。

在“漂绿”的2.0阶段,这些企业“玩虚的”水平更上一层楼。企业管理者通过欺瞒,甚至收买一些媒体、专家来为他们的绿色成色站台。

不过,“漂绿”的进化速度颇快,现在已经进入3.0阶段,有企业打起了ESG(环境、社会、治理)的主意。很多企业的ESG报告是委托第三方撰写的。市场里一些“态度决定一切”的第三方机构,为了抢订单,主动帮甲方刷绿。各国在ESG方面,又尚无统一标准,这就给了这些第三方机构创造性刷绿创造了机会。

众所周知,公信力是第三方认证机构的生命线。但是,一些中小企业难以克服挣快钱的诱惑。

企业“漂绿”的危害性极其深远的。首先,市场秩序紊乱,漂绿的产品既然可以大行其道,那真正的绿色产品就很可能无人问津。其次,优汰劣胜。认认真真下血本做绿色转型的企业,并没有得到市场的正向激励,绿色反倒抬高了其生产成本,压缩了利润。最后,其他企业看着眼里,投身绿色化转型的意愿自然大大降低,有可能选择“认认真真走过场”。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关键词: 空头支票 绿色产品 信息不对称

最近更新

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版权申明 网站地图 联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18 创投网 - www.xun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33 92 950@qq.com
豫ICP备2020035879号-12